每年新增三万多病例 儿童肿瘤药稀缺 谁来帮助孩子“打怪兽”?

2022-09-15 23:40:49

全屋定制家具

  相比于成人肿瘤药研发的如火如荼,儿童肿瘤药的研发却显得冷清。

  又是一年儿童节,但幼儿园里热闹的节日活动却与快5岁的小男孩木木无关。

  一年前,才3岁10个月的木木被确诊患有神经母细胞瘤。这是最常见的婴幼儿肿瘤之一,约占儿童肿瘤的6%——10%,由于高病发率,故有“儿童癌症之王”之称。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容易疲乏、食欲减退、发烧及关节疼痛等。

  由于腿疼,木木患病以后便很少出门,也无法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上学。正因为此,节日的仪式感更显得特别重要。为了给木木一个快乐的儿童节,今年六一,木木妈妈特地把家里布置了一番,还准备了蛋糕和礼物,叫上木木的朋友们来家一起庆祝。

  像木木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被肿瘤缠身,自由活动的范围被大幅挤压,本应无忧无虑的童年也被医院和药物占据。

  目前,儿童肿瘤已经成为全球儿童疾病的第九大负担。2021年中国抗癌协会统计数字显示,儿童肿瘤发病率为万分之一,每年大约有三万多个儿童肿瘤新发病例。除了神经母细胞瘤外,儿童恶性肿瘤还包括常见的白血病、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畸胎瘤等。

  尽管我国儿童肿瘤治愈率正逐年提高,但仍有约20%~30%的儿童恶性肿瘤,特别是高危和复发难治的患儿,面临无药可用、现有治疗方案不甚理想等挑战。这些患儿即使用尽传统治疗方法,也无法挽回生命,迫切需要药物助力。

  现实的另一面是,与亟待满足的儿童肿瘤治疗市场需求相比,儿童肿瘤药的研发存在缺口。

  时代财经以“儿童”“肿瘤”为关键词在药物临床试验登记与信息公示平台检索,截至2022年5月31日,共检索到临床试验8项,仅有2项与新型抗肿瘤药物有关。以相同的关键词在ClinicalTrials. gov平台检索,共检索到临床试验仅有22项,其中内地17项,香港5项。

  梳理内地的17项临床试验,只有3项与新型抗肿瘤药物有关,涉及4个药物,分别为2项单药治疗临床试验和一项联合用药治疗临床试验。国内儿童肿瘤药物的研发严重不足,可见一斑。

  儿童肿瘤用药的稀缺,导致现阶段部分患儿的治疗方案依赖于成人药物的超适应症用药,用法用量也基于成人的临床经验,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儿童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

  “关于(儿童肿瘤药)的研发与发展,我作为这方面的专科医生,非常希望国家相关部门,以及相关药企,能够积极为儿童肿瘤患者做更多的药物研发和临床研究,我们也非常乐意为此做出努力,牵头和帮助推动这些临床研究,期待让这些药物能尽快地获得临床批准和应用,让更多的患儿受益。”广东某三甲医院儿童肿瘤医生夏冰(化名)向时代财经表示。

  儿童肿瘤药物赛道冷清

  肿瘤用药是创新药研发永远的热土。

  丁香园Insight数据库显示,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共有347款新药获得临床试验批件,其中仅3月份就有230个临床试验获批。从药品类型看,抗肿瘤药物仍然是最热门的研究领域。在3月获批的临床试验中,有87个在研药物为抗肿瘤药物,占比高达60%。

  相比于成人肿瘤药研发的如火如荼,儿童肿瘤药的研发却显得冷清。

  时代财经在药智网中国临床试验数据库搜索“儿童”关键词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仅有3项与儿童肿瘤用药相关的临床试验登记信息,包括一款免疫疗法、一款靶向药物和一款化疗药物,并且研究领域全部集中于儿童白血病。

  “儿童肿瘤用药的稀缺,背后的原因是儿童药物研发难度要比成人药物更大,所需要的研究周期更多,投入的成本更多。”夏冰对时代财经表示。

  与成人用药相比,儿童药物往往面临着更严格的临床试验要求。儿童药物的临床试验必须建立在该药物的成人临床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只有当有较为充分的数据支持该药物在儿童患者中能达到预期疗效且安全可控,才能启动相应的临床试验。

  一位不愿具名的儿童肿瘤药研发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对儿童临床试验的严格要求,其实是出于对儿童群体的保护。

  儿童受试者还处于生长发育期,药物是否会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试验是否会给受试儿童带来痛苦等,都是儿童药物临床试验伦理审查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儿童肿瘤用药的安全性要特别注意。由于代谢情况不同,一些药物的成人使用剂量和儿童使用剂量是完全不一样的。”上述研发人士对时代财经表示,“另外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还要注意儿童的依从性问题,比如细胞治疗研究中涉及到采血等环节,就需要事前和监护人沟通清楚,征得同意,如果儿童受试者已经有一定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时,还要遵循儿童本人意愿,这也需要注意和儿童受试者沟通的技巧和规则。”

  除了复杂的临床试验审查以外,儿童肿瘤的发病机制与驱动机制的复杂性,也进一步提高了儿童肿瘤用药的开发难度。

  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肿瘤的的发生和恶性演进的驱动机制均与成人肿瘤存在显著差异。

  成人肿瘤以上皮组织来源为主,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在某一个或几个致病因素的长期作用下,病变累积从而导致肿瘤形成。而儿童肿瘤以间叶组织来源为主,不直接接触外界环境,更多反映的是机体内环境。

  这也导致了儿童肿瘤的发病机制存在未知性。目前,仅有10%的儿童肿瘤患者已知病因是遗传性癌症倾向,儿童肿瘤的发病机制仍有待探索。因此,针对成人适应症研发的药物,不一定适用于儿童患者。

  “便宜了药企无法支撑,贵了老百姓用不起”

  由于研发难度高,对于研发企业来说,儿童肿瘤药物意味着更长的研发周期、更大的研发投入,以及更高的商业回报不确定性。

  以百济神州(BGNE.NASDAQ,06160.HK,688235.SH)的儿童肿瘤用药倍利妥(注射用贝林妥欧单抗)为例。这款药物早在2020年12月便已经获批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R/R)CD19阳性的前体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成人患者,但直至今年5月,该药才获批增加儿童适应症。

  夏冰对时代财经表示,药企一般会优先选择成人的药物进行研发,经济获益会更大,“儿童用药的药物使用剂量会比成人少,从经济学来看,用的药物越少,研发药企获益越少”。

  而由于药物应用的受众人群小,且药物的用量需要根据体表调整,企业研发一款新药,售卖的价格必然昂贵。

  以木木为例。自确诊以来,木木共经历了8次化疗、1次大手术、1次小手术、1次干细胞进仓移植,以及12次放疗,目前正在进行免疫治疗,所用的药物是百济神州旗下儿童肿瘤药凯泽百。

  GD2单抗凯泽百于2021年8月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初治高危和复发难治性两个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适应症人群,并在同年12月底全国商业供应,截至目前已经在全国十几个儿童肿瘤中心开始临床使用。

  凯泽百是根据小孩的身高和体重来计算使用的剂量。根据木木的体表,每轮需用4瓶药,一瓶6万元,一共5轮。“医保没办法报销,单纯是药就需要100多万元,给我们造成的经济压力太大。”木木妈妈向时代财经感叹道。

  这并非个例。另一名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小云的妈妈也向时代财经表示,神经母细胞瘤的治疗十分困难,“虽然现在有药物可以治疗,但是这个病复发率很高,无法根治。而且药物费用很贵,普通家庭很难承担经济费用”。

  “儿童肿瘤的药物研发和应用是存在一些矛盾的,‘便宜了’药企无法支撑,‘贵了’老百姓用不起,这个困局也让很多药企针对儿童肿瘤开发药物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医生王金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如此表示。

  这种矛盾也出现在百济神州引进凯泽百的过程中,公司内部更就此有过多次讨论,而争议的焦点正是在于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肿瘤,这个产品的盈利空间有限。

  “但是从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角度,都一致认为这是可以帮助到儿童、可能给孩子带来更美好的未来,甚至带来治愈可能性的选择。所以,最后公司决定把凯泽百引进到中国来。”百济神州相关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儿童肿瘤用药不能仅仅从经济效益的层面去考虑。小朋友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一个家庭的未来,而且现在儿童肿瘤的整体治愈率能够达到70%——80%,如果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这些患病的小朋友是有很大机会和普通同龄人一样长大的。所以做儿童肿瘤用药,更多的应该兼顾到社会效益。

  不过,单单依靠社会责任感,显然无法支撑一款创新药物的生存,乃至整个儿童肿瘤药物行业的长远发展。在生产研发方面,政府正在加强对儿童肿瘤的关注,但目前国内对药企的直接鼓励政策仍相对有限。

  “社会责任固然是企业应该去考虑的,但还是希望国家对儿童药物研发给予扶持和帮助,增加企业研发的推动力。”上述研发人士对时代财经坦言道。

  国内企业初布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儿童肿瘤药物关注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儿童肿瘤领域尝试开拓。

  自2015年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相继出台了多个指导原则,其中2020年就发布3项指导原则和1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期指导药物研发单位更科学的开展儿童用药研发,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临床研究,少走弯路。

  目前,百济神州、君实生物(688180.SH,01877.HK)、正大天晴、恒瑞医药(600276.SH)等知名国内药企都已经参与到儿童肿瘤用药的研发当中。其中,百济神州走在前头。

  2019年8月,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明确指出,国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儿童用药的研制和创新,支持开发符合儿童生理特征的儿童用药新品种、剂型和规格,对儿童用药予以优先审评审批。

  百济神州的凯泽百正是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获得了NMPA的“优先审评”资格。2020年11月,凯泽百的上市申请许可(BLA)正式受理,不到一年后成功获批。

  目前,凯泽百被纳入了北京普惠健康保以及沪惠保的特药清单中,为患者减轻了治疗费用的负担。百济神州对时代财经表示,公司另一款获批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患者的产品倍利妥,目前也正在加紧推进商业化工作。

  2022年5月9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条例指出,对首个批准上市的儿童专用新品种、剂型和规格,以及增加儿童适应症或者用法用量的,给予最长不超过12个月的市场独占期,期间内不再批准相同品种上市。这无疑是对儿童用药研发的鼓励和支持。

  王金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除了传统大药企,在中国还有较多的新锐中小药企,开始关注和投入到儿童肿瘤药的发展。“引进也好,转化也好,越来越多的工作在开展。在多方的努力下,中国会慢慢形成良好的研发氛围,最终实现发现相应问题,都能够有对应的药物可用。”

  “对于儿童肿瘤药物的研发,我们希望相关药企能跟我们进行一些研发的科研合作,我们也能在这方面发挥我们的临床经验,提供一些临床指导,让这些药物能够更快更早地被研发出来,运用到实际临床中。”夏冰对时代财经说。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灵石新闻网版权所有